距離上一次博客更新,已悄然過去整整一年時光。為避免“SEO每天一貼”演變為“多年一貼”,恰逢周年之際,決定重新拾起鍵盤,與各位探討這個深耕于數字營銷領域的小話題。回望這一年,全球局勢經歷了諸多動蕩,各類事件的發展走向尚未明晰,但其對世界格局、國家走向乃至個體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已毋庸置疑,大到令人感慨萬千卻又無從下筆,索性回歸SEO的專業視角,聚焦一個看似微小卻值得玩味的技術細節。
前不久,一位國內頭部電商企業SEO部門負責人向我咨詢了若干問題,其中關于搜索結果數量差異的疑問尤為引人深思,因其涉及Google搜索算法的底層邏輯,非一兩語能闡明,故撰此文作系統解答,或可為同行從業者提供些許參考。
他的問題源于《SEO實戰密碼》中關于詞頻與密度的論述:當Google搜索“新加坡旅游”時,“新加坡”返回8520萬結果,“旅游”返回3.42億結果;但他實際查詢時,“新加坡旅游”返回1.31億結果,“新加坡旅游 -旅游”返回4360萬結果,而“新加坡旅游 -新加坡”卻返回0結果——為何排除“新加坡”后無結果?這顯然與常規算法邏輯相悖。
經核實,其描述完全屬實。書中引用的早期數據已隨時間推移發生變化:“新加坡”當前結果數為2.18億,“旅游”達8.02億,數量級雖增長顯著,但“旅游”因使用范圍更廣,結果數始終遠高于“新加坡”的核心邏輯未變,這與搜索引擎對詞匯通用性的基礎判斷相符。至于“新加坡旅游”的查詢結果差異(1.31億與9040萬),可歸因于地理位置、個性化推薦等算法變量的影響,數值波動在合理范圍內。
多詞組合查詢時,搜索引擎默認采用“邏輯與”(AND)運算機制,即返回結果需同時包含查詢中的所有關鍵詞,因此結果數量必然小于或等于各關鍵詞單獨搜索結果的最小值。這一邏輯在“新加坡旅游 -新加坡”的查詢中得到印證:理論上,該查詢意為“包含‘新加坡’與‘旅游’的頁面”減去“包含‘新加坡’的頁面”,結果應為0,實際也確實如此。
然而,“新加坡旅游 -旅游”返回4360萬結果的現象則打破了常規認知。按理,排除“旅游”后,剩余結果應僅為包含“新加坡”但不包含“旅游”的頁面,數量應為0。為探究異常原因,上海網站優化公司深入分析頁面內容后發現,返回結果中的“旅游”多為繁體“旅遊”。這揭示出一個關鍵機制:Google在處理查詢詞時,會對關鍵詞進行繁體字、異體字乃至同義詞的智能擴展,而排除指令“-”后的詞則需嚴格匹配,不做擴展。因此,“-旅游”僅排除簡體“旅游”,未排除繁體“旅遊”,最終結果實質等同于“新加坡旅遊”的查詢量(當前4560萬,與4360萬高度吻合)。
進一步驗證發現,“新加坡”本身無繁體/異體字形態,故“新加坡旅游 -新加坡”無法通過擴展獲得結果;而“馬來西亞”具備繁體“馬來西亞”,查詢“馬來西亞旅游 -馬來西亞”時,返回結果多為繁體頁面;同樣無繁體字差異的“日本”,“日本旅游 -日本”查詢結果確為0,印證了關鍵詞是否具備繁體/異體字形態是影響排除指令結果的關鍵變量。
若需徹底排除“旅游”及其繁體形式,需明確指定“新加坡旅游 -旅遊 -旅游”,此時結果確為0(盡管Google仍會推送相關廣告)。值得注意的是,當使用雙引號進行嚴格匹配查詢,如“"新加坡旅游 -旅遊 -旅游"”時,雙引號內的所有內容被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字符串,減號失去指令功能,僅作為普通標點,此時系統對“新加坡旅游 -旅遊 -旅游”進行同義詞擴展,實際匹配的是包含“新加坡旅游”及其繁體、異體形式的頁面,最終返回9條結果,均為頁面中連續出現完整字符串“新加坡旅游 旅游旅游”的頁面。
對比百度發現,其在處理同義詞、異體字時更為寬泛,例如“新加坡旅游”可能包含“新加坡游玩”等近義詞,而“新加坡旅游 -新加坡”雖非無結果,但僅返回600余條(多為英文頁面),核心邏輯與Google相似,但細節處理存在差異。
這類對搜索算法細節的探究,雖未必直接轉化為即時的SEO優化策略,卻是理解搜索引擎技術內核、提升邏輯推理能力的重要訓練,它促使上海網站優化公司跳出表面數據差異,深入探究算法背后的語言處理邏輯與指令匹配機制,為未來應對更復雜的搜索場景奠定認知基礎。